受难周灵修默想信息

   耶稣由加利利海边开始传上帝国的道,一路往耶路撒冷前进,在那里受难、复活,完成道成肉身的旅程。如果耶稣的诞生与传道是福音书的序曲,进入耶路撒冷之 后可说是高潮所在。这短短的几天当中,耶稣经历人世间的最大不幸,他被爱徒出卖,也由君王般的受拥戴变成受厌弃的死囚;此时人们唾弃他,门徒也不了解他, 只会争权夺利,计较谁最大,就连他被捕的当夜,门徒只顾四散逃亡,这个上帝国度的生活与信仰团体,随即瓦解。然而,因为耶稣的复活,颠覆了一切人类的历史 与经验法则,也扫尽死亡与失败的阴霾,从此门徒终于明白耶稣的福音,改变生命,勇敢宣扬。高潮就这样在受难的过程中让人绷紧神经,在复活的兴奋中有力的结 束。

  如今我们纪念这些日子,再次体会耶稣受难到复活的过程,实在是基督徒灵命的大事。我们在受难周以纪念、灵修或禁食祈祷感怀耶稣的牺牲,自我约束,不举行庆典、欢宴,强调严肃的态度,由此就可知这个节期在我们信仰生活中的地位。

第一日(棕树主日)
经文:马太福音21章1~11节

  受难周之前的主日,我们称为“棕树主日”或“棕树节”,就是纪念耶稣在这一天驾临耶路撒冷城,众人持棕树枝迎接他,而从这一天开始,进入受难与复活的周期。

   耶稣临到耶路撒冷是轰动一时的大事,众人早已在城外一路集结来欢迎他,簇拥他们认定的犹太王最佳人选。然而在欢乐、光荣进城的过程中,其实隐藏着对耶稣 错误的认知与期待。此时此刻,耶稣明知进城是慷慨就义,门徒却只想在权力上比高下(路加福音22章24节以下),有的大概只想跟着作官(20章20节以 下),对于耶稣所传上帝国的福音,根本不感兴趣。至于众人,各有所需,有的希望耶稣就是那位带领他们反抗罗马政府的弥赛亚;有的是等着看耶稣的神迹,企图 吃饼得饱、病得医治。有的则是以伟大宗教的信徒自居,骄傲的认为耶稣不过是拿撒勒这个小地方的先知(11节)。耶稣骑驴驹进城,以行动的方式纠正人们的误 解,因为赋有君王身分的人骑马是为征战,骑驴则表示和平、胜利。

  如果我们的心就是耶稣现在要进入的城,他也许受到尊崇,但是我们究竟如何看待他?是道德完美的圣人?是思想缜密的理想家?或是供给健康、财富、幸运的神明?

默想:
  1.“弥赛亚”、“基督”对于现代人有什么意义?
  2.你为什么成为基督徒(跟随基督的人)?
  3.如何对人传扬耶稣是救主?

第二日(礼拜一)
经文:马太福音26章6~13节

   耶稣来到伯大尼西门的家,有一个妇女(约翰福音记载是马大与拉撒路的姐妹马利亚)倾倒极贵重的香油在耶稣头上。此事引起耶稣的门徒不悦,认为这是浪费。 他们设想这瓶香油如果卖钱,可以帮助许多穷人。这瓶香油到底值多少钱,足以让门徒生气?马可福音与约翰福音都说它可以卖三十两银子,确实是相当昂贵的东 西。

  门徒的想法不见得有错,但耶稣却称赞这位妇女所做的是美事,并且说这香油是为安葬用的,普天下都要纪念这件事,而 他将不再常与门徒同在。显然耶稣与门徒对此事的观点有极大的差异。耶稣在这时刻将面临苦难,这妇女的香油如同无言的安慰,门徒却为这香油不能成为有形的价 值来救济穷人而动怒。耶稣所想的是珍惜临终前稍纵即逝的分秒,门徒却只耽心行善的问题,而这是平时就应该要做的事。可以说耶稣此时注重信仰的关怀、属灵的 价值,门徒则比较在意社会关怀、物质的价值。这种差异可说是在圣与俗的关心上有程度与先后的不同。门徒以入世、重现实来考量,未能感触属灵的境界,自然无 法与耶稣同心而行。

  人性随世俗而动,但是虔诚的宗教情操使人超越。我们注重社会关怀,而信仰的热忱与敏感度也不能忽略!这位妇女所做的,正是门徒所欠缺的。

默想:
  1.平日行善就是基督徒吗?
  2.上帝不需要献祭,也不住人手所造的殿,我们如何表达虔敬?
  3.当你使用名牌香水、穿名牌衣服,想想穷人与上帝吧!

第三日(礼拜二)
经文:马太福音26章14~16节

   这一段经文记载犹大出卖耶稣,以及在最后的晚餐中耶稣揭发这项交易的经过。犹大之所以出卖耶稣,按照圣经的描述,是为了得到赏金,但是也有人认为他是因 为耶稣不愿担任反抗的领导者而萌生杀机,也有人说他并非故意置耶稣于死,只是希望藉此逼耶稣出手,但不料弄巧成拙。无论那一种原因,我们不难看出都是出于 犹大个人的一厢情愿,他以自己的意愿强逼耶稣,甚至不惜以死胁迫。这些责任都指向犹大的背叛。关于这一点,路加福音却提出一个很妙的解释:“撒但入了加略 人犹大的心”(路加福音22章3节)。

  犹大的背叛是撒旦的表现,也是我们多数人的写照,为了钱财、权力、情欲,背弃上 帝与正义,虽然能为所作所为冠上堂皇的理由,其实不过是合理化的藉口,一切还是依据自己的好恶,而最后必须自己承担后果。箴言说:“有一条路世人以为正, 至终成为死亡之路。”(箴言14章12节、16章25节)实在是很好的警惕。人心都有善恶两面,在两难中如何应对,是实际而常见的问题,也许这正是我们需 要灵修、敬拜的道理吧!如此才能有属灵的思考,做正确的选择。

默想:
  1.社会、教会、家庭不合我们理想,怎么办?
  2.你曾经被朋友、亲人背叛吗?你如何处理?

第四日(礼拜三)
经文:马太福音26章36~46节

  耶稣在最后的晚餐时暗示犹大将要出卖他,也预言彼得三次不认主,他必定感受心如刀割的伤痛(太28章38节)。随后他带着最亲近的门徒彼得、雅各、约翰……来到客西马尼园祈祷,在此经历了一场属灵的交战。

   以耶稣的神性而言,他清楚自己的使命与下场,但是在人性上又极想避免受这等苦难。耶稣祈求让这苦杯离去,显示临死前的紧张与胆怯,这是人性的真实面。他 希望门徒陪伴儆醒祷告,门徒却疲倦睡觉,这时才发现自己原来是孤单、无助。然而耶稣并非这样就被击倒,在祈求避免受苦的同时,他选择尊重上帝的旨意。“不 要照我的意思,只要照你的意思”(39节),“这杯若不能离开我,必要我喝,就愿你的旨意成全”(42节),是多么坦然的话语。

   人不能有死亡的经验,只有死前的恐惧,知其然而死的却能克服它的侵扰。耶稣面对死亡的举止,使我们想到近几年兴起的死亡学思想,当它使死亡的问题由生理 与心理的层面,提升到哲学的层面时,也许让人知其然而死,甚至死得安详、死得有尊严。但是耶稣凭藉的不是哲学的思辩,也不是对于命运的了解,他的一句“愿 你的旨意成全”是一种交托、一种顺服,因此他战胜恐惧、孤单。“起来!我们走吧!”(46节)多潇洒,耶稣胜了这场属灵的争战。

默想:
  1.当挫折来临、孤单难奈时,是否有祈祷得释放的经验?
  2.祈祷是求上帝照我们的旨意,还是我们照上帝的旨意。


第五日(礼拜四)
经文:马太福音26章17~30节

   在教会圣礼中,目前基督教会只维持两项,就是洗礼与圣餐。圣餐的传统主要根据保罗的教导(哥林多前书十一章),但是其根本所在,还是来自福音书的记载。 照这段经文来看,耶稣的这场圣餐是逾越节的晚餐,以此与门徒话别。他以擘开的饼象征他的身体,以红色的葡萄汁(酒)象征他的血,预告他的牺牲受难。

   圣餐的施行是重现耶稣最后晚餐与门徒同在的情景,如同他临在我们中间,而牧师擘饼的动作,就是将耶稣的牺牲呈现在会众面前,我们可以感同身受的体会那种 神圣的爱。保罗表示圣餐的意义是“表明主的死,直等到他来”,所以我们透过圣餐纪念耶稣的受难,也互相勉励坚守耶稣的道直到末了。

   今日众教会对于圣餐的意义尚有不同,有的相信经过祝谢后,饼与酒确实变成耶稣的身体和血,吃喝下去就领受救恩。但是有的认为祝谢之后饼与酒并不会改变性 质,它们只是象征而已。对于这一点,加尔文说:“基督,从他肉体的实质中,将生命输入我们的心灵,而且是播散自己的生命到我们里面,不过基督实在的肉体并 不进到我们里面。”也就是说当人以信心领受时,圣餐的饼与酒才有生命的作用,而我们得到的不是物质的耶稣的肉体,是他的生命。

   昔日耶稣以圣餐与门徒分享生命,保罗时的教会可能加上爱餐的形式,现在我们的圣餐应该要有这一层意义,在圣餐中与主分享生命,也与每个信徒分享友谊及所 有拥有的。我们不要忘记,当初教会在聚会及圣餐中“凡物公用”或爱餐的精神,通过这种态度,基督教会才成为一个美善的信仰团体。现在有些教会将圣餐礼拜的 奉献所得,做为对其他教会或机构的奉献,实在是符合圣餐的分享意义。

默想:
  1.想想圣餐中吃饼、喝葡萄汁(酒)的感受。
  2.为什么圣餐通常只允许受过洗礼的信徒参与?

第六日(礼拜五)
经文:马太福音27章27~50节

   圣经很生动的描写耶稣在这一天受难的情形。以今日的标准来看,耶稣受到极不人道的对待,他先被鞭打,然后忍受士兵的侮辱,又得扛着十字架走向刑场,而十 字架的钉刑是一种残忍难过的死刑,让受刑人慢慢流血、干渴、最后发狂而死。耶稣与两个强盗同钉十字架,从那里经过的人讥讽他,若是上帝的儿子,可以从十字 架上下来,宗教领袖们也笑他,能救别人却不能救自己。在耶稣极痛苦的时候,大喊“我的上帝!我的上帝!为什么离弃我?”有人不忍(可能是慈悲的罗马兵), 拿沾醋的海绒让耶稣吸舔,希望减轻他的痛苦,但其他人只是等着看,是否以利亚会来救他。耶稣又大喊一声,此处没有说明喊什么,但约翰福音记载,耶稣说了一 句“成了”,那是工人完工时的欢呼,是胜利、满足的字。耶稣说完就断气了。

  这一幕死亡的景象,让我们确定耶稣带着人类 难以经验的痛苦离开世间,那种痛苦似乎就是所有人的罪恶必须接受的责罚,如排山倒海般的压向十字架上。在人来看,也许认为耶稣是失败者,一切随着他的死而 结束,但是事实不然,因为这是耶稣经过人性挣扎后的抉择,他的壮烈牺牲与复活是人重新认识上帝的开始。耶稣死后,圣殿的幔子由上到下裂成两半,暗示人与上 帝不再有隔阂,藉着耶稣而有新的关系;看守耶稣尸体的军官与士兵,看见地震、坟墓打开等不寻常的事,就说耶稣真是上帝的儿子。由于耶稣的苦痛超过常人所 受,在每个世代也安慰了受苦的人,使他们有勇气面对命运。

默想:
  1.耶稣在一千九百多年前死,对现代人有什么意义?
  2.如果耶稣承担了世人的罪,为何我们还是罪人?
  3.思想自己的苦痛是如何得到安慰?我们如何安慰受苦的人?

第七日(礼拜六)
经文:马太福音27章51~66节

   耶稣将复活的传言早在他死前就有人谈论了,因此祭司长和法利赛人极不放心,恐怕耶稣的门徒将它的尸体偷去,附会说耶稣复活。于是他们要求官方加强坟墓的 防守,总督彼拉多也同意,命令尽可能的看守。他们将墓口的大石辊上,并且封死,派兵在此看守。这样的防范仍然阻止不了耶稣复活的事发生,甚至没有人知道这 是怎么一回事。

  福音书的作者尽量让读者了解,这么严密的防备不可能发生偷盗尸体的事件,就算耶稣未死,在坟墓里苏醒过 来也无法脱身。然而祭司长和众长老要罗马兵报告:“夜间我们睡觉的时候,他的门徒来把他偷去了。”我们要知道,法利赛人是相信死人复活的,他们这么做只是 不愿耶稣成为人们信仰的对象,也要保住自己的颜面。

  复活的事确实超过我们的理智范围太多,其实信仰的事有太多无法以理 智解释,因为信仰语言的陈述所关心的不是科学的证据,而是信仰的意义。不论是马利亚从圣灵怀孕生耶稣或耶稣的复活、升天都是我们难以解释的,多数人只能凭 信心接受,而这正是我们需要谦卑的地方,一方面我们有太多不解,难以证明,但另一方面,我们根本不必证明,因为耶稣的复活自有上帝见证在历代的人心中,所 以我们能告白说:“我信。”

默想:
  1.在耶稣受难而尚未复活的这段时间里,门徒如何度日?
  2.你如何确信耶稣复活?



0 评论:

发表评论

Blog Archive

  © Blogger template The Business Templates by Ourblogtemplates.com 2008

Back to TOP